現代牧業生物多樣性政策
作為行業領先的奶牛畜牧運營商及原料奶生產商,現代牧業致力于提供優質的生鮮乳和乳制品,同時保護和恢復我們經營所在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系統服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強社會福祉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至關重要。
本生物多樣性政策適用于現代牧業所有經營區域,以及與我們的供應商。本政策中確立的承諾自其批準和披露之日起生效。
1. 承諾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承諾:
- 一切生產運營活動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環境保護相關的規定和要求。
- 堅持推進業務可持續發展,尊重當地社區和利益相關方的權利和利益。
- 避免在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的保護區內開展業務活動。
- 任何土地開發項目須在取得土地許可后開展。
- 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最佳實踐,評估和監測我們的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采取適當的措施減少負面影響,增加正面影響。
- 在我們的牧場以及運營地優化我們的飼料種植、飼料加工、奶牛育種、原料奶生產等業務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降低碳足跡,最小化生態干擾。
- 不勘探或開發法定特別保護區,以避免對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 尊重法定特別保護區,不在其范圍內進行任何可能破壞其自然和文化價值的活動。
- 避免對受威脅和受保護物種造成負面影響,不使用或貿易任何非法來源的野生動植物產品。
- 不轉換高保護價值區,即具有重要生態、社會或文化價值的區域,如森林、濕地、天然草原等。
- 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倡議,特別是目標13(氣候行動)、目標15(生命之地)和目標17(伙伴關系),并與政府、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合作,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
- 支持和參與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研究、教育、培訓、宣傳等活動,提高我們的員工、合作伙伴、客戶和公眾的生物多樣性意識和能力。
- 持續在所有牧場以及運營地對生物棲息地以及受干擾地區進行持續的恢復或復原,以保持土壤健康,防止水土流失,并增加碳匯。我們分析挖掘、填筑等生產活動對當地原始地貌、原始地表植被的影響,通過加強保護、綠化工程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 通過公開、透明和協商的程序解決投訴和沖突,承認合法和習慣的土地權屬。
- 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支持景觀恢復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長期保護。
- 與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并獲得了當地相關部門批準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備案登記表》等批復文件,確保土地使用權合法合規。在土地流轉的情況下,必須與相關社區的村民簽訂相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尊重和保護當地居民的權利,避免發生糾紛。
- 我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在項目建設前期(環評程序期間)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并發放“公眾參與問卷”,充分了解項目情況。
2. 土地復墾目標
- 確保在生產運營的同時,在所有受干擾區域的營運地點同步開展復墾工作。
- 托縣種植項目中,采用多種鹽堿地綜合治理手段相結合的方式,3-5年達到土地鹽堿程度階梯性改善。
- 對托縣園區5.3萬畝沿黃河流域進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施,通過對土地進行坡比平整結合采用起壟播和開溝播種的方式,節水率達到20%以上,同時減少過量灌溉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問題,推進黃河流域草牧業高質量發展。
3. 保護生物多樣性舉措
3.1 科學選址:
- 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全面考察所在區域的社會環境、地理環境、生物資源、人口、交通狀況及市政規劃等情況并統計跟蹤數據變化,有效識別項目所在地的環境風險和水壓力風險,確認土地屬性不是基本農田,不屬于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不屬于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不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養區域;不屬于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應與種植業結合,對畜禽糞便進行資源利用.場區周圍應具備就地無害化處理糞尿、污水的足夠場地和排污條件。按照《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及《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執行當地土壤容量、大氣、水及噪音的環境質量評價。
- 規避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風險:依據國家《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畜禽場區設計技術規范》、《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等制度標準,充分考慮生產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確保遠離禁養區、水源地、生態保護區、居民聚集區及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點。 同時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要求在項目建設前期(環評手續辦理期間)開展公眾參與活動,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對項目情況充分告知。
- 規避防疫風險:根據《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2022)》、《GB16568–2006奶牛場衛生規范》、《NYT 2079–2011 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建設項目標準》、NYT2662–2014《標準化養殖場 奶牛》、2008農業部下發《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生產技術規范》等國家政策和行業規范,制定了牧場選址的安全距離,以避免牧場帶來的環境和防疫風險。如:距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和村莊不小于500m;距離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不小于500m;周圍1500米以內無化工廠、畜產品加工廠、屠宰廠、獸醫院等容易產生污染的企業和單位。當地對病死牛有集中無害化處理機構或允許牧場進行處理。
- 遵守法規和監管要求:為保證牧場項目的合規性,并保證我們的項目在國家監管下進行,我們在項目初期階段就會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要求在牧場項目前期準備對應的材料和手續,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備案》、《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環評手續》、《安評手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等。
3.2 合理布局:
- 規范用地:獲得當地土地使用許可批復及相關部門規模化畜禽養殖備案等批復文件,保證土地使用權利合法合規;?涉及土地承包轉讓情況的,與相關社區村民集體簽訂相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尊重和保護居民人民的權利,避免爭議發生。
- 科學規劃:整體以合理布局,節約用地,適當預留發展余地為總平面布置的指導原則,按照上下風向布局、遵循雨污分流、凈污分道建設,保證各功能區布置相對獨立,實現生產區、生活管理區的隔離,有效防疫、生態環保、生產便利。 增加無污染或污染少的先進工藝及設備的選用,從源頭控制生態破壞。 牧場以對生態、社區環境零干擾的方式,設計基礎設施,建立地下管道輸送固液分離后的液體到沼液池,處理后作為液體肥料施用于農田。
- 加強綠化:以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原則,提高項目區內部綠化率,采取喬木、灌木和草坪高、中、低混植形式,構成立體綠色空間,充分發揮綠地的防護、活動功能和改善環境的作用,以保持廠區環境優美整潔,同時提升空氣凈化和降低噪聲。
3.3 持續監測及整改:
- 大氣環境分析:主要控制施工揚塵,考慮當地地理和氣候特征,從施工現場條件、管理水平、機械化程度等方面,采用密閉式槽車、及時清掃、沖洗運輸通道、限速等措施降低對外圍大氣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 廢氣影響分析:主要控制各類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的尾氣排放和建筑物油漆、涂料等揮發性氣體的產生。
- 聲環境影響分析:主要控制各種施工機械設備運轉和車輛運行帶來噪聲污染,采用《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進行施工噪聲對周圍地區的聲環境影響的評價。
- 水環境影響分析:主要控制生產廢水,通過對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加強防治污水監管等措施緩釋環境影響。
- 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分析挖方、填方等生產活動對局部原生地貌、原有的地表植被造成的影響,通過加強防護、綠化工程等措施,最大程度減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 土壤健康檢測及追蹤:建立土壤定期檢測及追蹤反饋制度,推動下屬各牧場委托具有CMA資質的檢測公司,依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相關國家標準、參考《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等標準,對場區及周邊受經營活動影響的種植地定期開展土壤檢測,管控各牧場在生產運營過程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依據當地環境情況及暴露風險、投入品使用情況,制定針對性檢測頻率,開展兩年度、年度或季度監測,對還田地塊的鎘、鉻、汞、砷、鉛等指標開展檢測。同時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對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速效磷、有效鉀等營養學指標選擇性監測。通過系統分析檢測結果,科學制定糞肥施用時間、施用方法和施用量,踐行可持續的土壤資源管理。
3.4 社區溝通:
在進入新的地區前,我們會采用自由、事前和知情同意(FPIC)的原則,主動開展社區影響評估并與當地的村長等其他村民代表進行溝通,以使每一位居民都對我們牧場的運營活動對當地環境、民生帶來的影響有充分知情權:
- 我們會告知村民牧場建成后對當地環境和居民帶來的風險,如沼液還田的風險。
- 我們會為村民代表介紹我們的業務為當地帶來的積極影響,如解決當地村民就業、創收等。
我們相信,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將為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并為我們的企業創造長期價值。